数量经济研究

  • 扩大内需、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形成——引入收入分布变迁的一般均衡分析

    孙巍;梁世杰;赵奚;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仅仅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中某个环节的单一体现,而是涵盖三个方面的完整过程。同时,在市场机制和需求侧牵引动力作用下揭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以需求引致创新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刻画传导路径,运用数值模拟进行模型分析,并基于联立方程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引入帕累托收入分布和等级偏好,成功解决了从差距与增长角度刻画异质性居民收入、以产品潜在需求连接供需两侧的理论问题,从而揭示出扩大内需的需求侧动力经由消费升级、研发创新传递至产业升级,最终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市场机制;引入效用不可分产品改进定价机制,成功实现了价格效应与市场规模效应的同时内生化,收入差距通过价格效应促进产品创新,通过市场规模效应抑制产业扩张,而收入增长作用下的两种效应均具有正向作用;联立方程组对理论机制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进一步验证,证实了消费升级在促进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且提高收入水平的牵引作用强于缩小收入差距。

    2025年02期 v.16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 居民消费结构趋同的碳排放效应测度与演化路径识别

    宋平平;孙皓;王历捷;

    准确判断居民消费结构绿色升级的特征趋势和潜力空间,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发展的提质增量。本文探索性构建居民消费结构趋同的碳排放效应指数,进而通过构建马尔可夫区制转移自回归模型(MSAR模型)实证研究居民消费结构趋同的碳排放效应及其动态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σ趋同度逐渐增强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趋势性特征,发展型消费支出的碳排放相对比重逐渐增加,边际消费倾向等行为特征趋同是碳排放比重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趋同的“减排”“稳定”“增排”三种碳排放区制动态转换,构成了其碳排放效应演化路径,各种区制状态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需要通过夯实居民消费基础、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绿色消费等途径促进居民消费结构的绿色趋同与升级,强化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2025年02期 v.16 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 发展分布式光伏有助于缓解农村家庭能源贫困吗?

    唐松林;段亚琪;周文兵;

    积极稳妥解决农村能源贫困问题不仅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此,本文构建了一个成本效用理论模型,解释分布式光伏发展缓解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多维能源贫困指数,运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评估了分布式光伏发展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可以显著缓解农村能源贫困。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分布式光伏发展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与完善能源类公共基础设施两个路径缓解农村家庭能源贫困。异质性分析发现,分布式光伏发展对农村能源贫困的缓解效应因地区的差异而呈现显著的异质性。在农村光伏广泛应用与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本文不仅有助于科学识别分布式光伏与农村能源贫困之间的相关关系,亦能够为发展兼具改善农村能源贫困功能的分布式光伏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2期 v.16 4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 我国经济景气的混频测度与阶段异质性特征分析

    陈磊;王琳琳;孟勇刚;

    本文首先利用6个月度景气指标和季度GDP增速构建混频动态异质因子模型以提取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比分析表明,该景气指数能够准确、及时刻画我国经济景气的变动情况。然后针对景气指数构建带有分层动态和随机波动特征的异质马尔科夫转换模型以识别我国经济景气的阶段异质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共经历四轮相对高景气(高增长)阶段和四轮相对低景气(低增长)阶段,各轮高(低)增长阶段的平均景气水平或经济增速随时间呈不断下移态势,显示出明显的结构性减速特征。我国经济于2012年4月进入第三轮相对低增长阶段,对应经济“新常态”时期和与之相伴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换。该阶段多数时间经济运行呈现微波化特征,波动性最低。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2021年4月开始的增速为5%左右的中速增长阶段。经过新冠疫情期间的异常波动后,经济韧性进一步增强,景气波动水平逐渐降低且趋于稳定,经济进入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25年02期 v.16 6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 数字资本是否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

    邸俊鹏;惠浩;陈淑真;

    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数字资本作为一种可积累可增值的新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数字接入和数字能力两个层面构建数字资本指数,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数字资本积累对于工资和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资本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工资水平,然而在性别之间存在差异,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因此对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贡献度分解表明,相对于男性,数字资本对女性工资的溢价效应更小。进一步的,数字资本主要是在中低收入群体中发挥了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的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在西部地区发挥的作用更大。该研究为政府通过增加数字资本投资缩小性别工资差距提供了实证依据。

    2025年02期 v.16 9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 中欧班列开通对沿线国家制造业韧性的影响研究

    柴利;蔡劲竑;

    当今国际政治局势紧张,各国产业链“断链”风险加大,讨论国家制造业在遭遇全球性风险、外界冲击时表现出的韧性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8~2022年中欧班列沿线国家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探究中欧班列开通对沿线国家制造业韧性的影响。得出结论:第一,中欧班列开通能显著提升沿线国家的制造业韧性。第二,中欧班列开通对沿线国家制造业韧性的促进影响具有异质性,对开通时间较长与劳动力供应水平较高的国家促进效果更明显。第三,机制检验显示,中欧班列开通通过提高沿线国家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提升制造业出口稳定性影响沿线国家制造业韧性。本文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归纳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

    2025年02期 v.16 10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 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调控效应

    王金明;杨祚;

    本文运用反事实结构向量自回归(C-SVAR)模型分析了经济下行压力下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在宏观经济过程中的调控效应,验证了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表明,在经济下行时期,利率和信贷渠道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传导作用显著,在短期对促进产出、抑制物价下滑的传导效应尤为突出,但信贷渠道对消费刺激作用在中长期相对较弱;相比而言,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对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效应的传导效果相对较弱;通过分析关闭资产价格和汇率渠道后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发现,我国对汇率和资本市场一定程度的管制在长期有助于货币政策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

    2025年02期 v.16 12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 中国农产品价格周期的叠加特征及其与政策周期的关联动态

    邓创;王梦瑶;杨晨龙;

    本文在识别农产品价格周期的基础上,运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不同品种农产品价格周期的叠加机理,借助频域连通性方法分析经济政策周期与农产品价格周期之间的关联动态。研究发现:(1)农产品价格周期由不同频率波动成分叠加而成,其主周期表现为由豆类价格、畜产品类价格驱动的2年左右的高频短周期波动;(2)经济政策周期对农产品价格周期的定向溢出以低频为主,且货币政策周期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强于财政政策周期;(3)农产品价格周期对经济政策周期的低频溢出效应尤为显著,表明经济政策周期更易对谷物类等低频波动的农产品价格做出反应。因此,应持续健全农产品市场的价格监测体系,通过靶向疏通不确定性因素来提升防范农产品价格共振的风险抵御能力,并根据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时频特征进行差异化管理,同时考虑政策间的协调配合,从而为维持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025年02期 v.16 143-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 放松卖空管制与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基于融资融券制度的准自然实验

    孙佳辉;洪金明;杨文斌;

    本文以2007~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融资融券制度作为政策冲击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放松卖空管制对可融券标的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非融券标的公司,放松卖空管制后可融券标的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下降,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放松卖空管制会扭曲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激励”上市公司进行非实质性的创新研发,最终拖累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放松卖空管制对管理层业绩压力较高、外部监督压力较高、融券交易规模较高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上述结论对于完善融资融券制度、健全专利信息披露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2025年02期 v.16 165-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