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经济研究

  •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共同富裕与政府角色研究

    齐红倩;张佳馨;李宁;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有效配合和协调共识。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宏观经济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和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政府在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共同富裕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发现:不考虑空间影响时,政府扮演着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双角色,并通过支持普惠金融发展间接助力共同富裕;而考虑空间影响后,共同富裕和普惠金融发展表现出空间正向溢出效果,政府干预仍能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但其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则表现为溢出性特征,即相邻地区政府干预有助于本地区共同富裕,验证了“先富带动后富”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合理性。因此,现阶段政府与金融部门形成长期生态共识是普惠金融有效实施的保障。

    2025年03期 v.16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胡淑兰;钱智勇;戴福音;

    金融科技能够有效推动银行内部的数字化转型,是提升银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本文测度了银行层面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采用非结构方式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深入探讨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具有倒“U”型非线性影响,并在不同分位数上表现出稳健性;(2)金融科技的发展通过调节银行总体风险水平,间接影响其综合竞争力;(3)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对不同产权性质的商业银行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农村商业银行,大型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对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2025年03期 v.16 2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 “双碳”目标下典型资源型城市碳达峰路径研究——基于组合机器学习的对比分析

    刘和旺;李翔宇;郑世林;

    “双碳”战略愿景下,资源型城市碳达峰路径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基于扩展的STIRRPAT模型和机器学习方法试图研究典型(成熟和衰退型)资源型城市2003~2040年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其碳达峰路径。研究表明:(1)典型资源型城市人均GDP、人口规模、能源强度、能源效率均对碳排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作用受到城市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转型影响。(2)在多数情景和模型中,典型资源型城市整体都将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目标,成熟型和衰退型峰值水平分别位于62756.12万~76756.97万吨和18475.62万~20545.40万吨区间。(3)成熟型资源型城市有望在2035~2040年实现负碳发展,衰退型资源型城市需谨防2035年后碳达峰路径从倒“U”型向“N”型转变的倾向。本文研究结果为典型资源型城市科学制定2030年前低碳发展规划和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提供了政策参考。

    2025年03期 v.16 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2K]
  •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仲崇文;张慧;张占武;

    互联网基础设施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显著推动了互联网企业等新质生产力标志性产业的发展。本文聚焦“宽带中国”战略,创新性地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系统评估其对新质生产力提升的政策效应及内在机制。基于2009~2022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从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维度出发的新质生产力测度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政策显著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创业活跃度和产业集聚度的协同驱动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揭示了政策效应在不同区域和城市规模间的显著差异,尤其在胡焕庸线两侧呈现出区域不均衡性。本文明确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25年03期 v.16 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 碳排放权交易与公众健康——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证据

    孙海波;曹迪;黄怡丹;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从微观层面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揭示,碳排放权交易显著促进公众健康的提升。并且,碳排放权交易对试点地区居民健康的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异质性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对乡村居民、女性、劳动年龄人口以及老年人群体的健康改善效果尤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降低抑郁程度和增加锻炼次数是碳排放权交易提高公众健康的两个关键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能够强化碳排放权交易对公众健康的正向影响。本文研究结论为验证碳排放权交易的健康效应提供了微观证据。

    2025年03期 v.16 9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 我国上市公司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

    周悦;董竹;周俊良;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这一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面性发展战略,渗透到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态和文化的每一个角落。我国提出“双碳”政策后,上市公司ESG评级已经纳入投资决策体系,成为考量可持续经济收益的重要标准。文章选取我国上市公司在2009~2023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进行检验,探讨了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积极还是负面。研究结论表明,ESG评级及其子维度对企业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发挥着提升企业价值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出提升ESG表现以强化企业价值、加强环境信息披露以提升透明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加强信息披露、规范公司治理信息披露以维护市场信任的对策建议。

    2025年03期 v.16 11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 数字技术赋能下供应链安全协同演化博弈研究

    柯雨盛;陈晓春;乐雄平;

    保障供应链安全是维护国家稳定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而数字技术赋能为供应链安全注入了新动力。因此,基于数字技术赋能构建了供应链安全协同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考虑政府主管部门、供应链节点企业和供应链安全平台三方的初始意愿及数字技术能力对参与主体行为策略演化的影响。通过研究获得了关键参数的阈值,这有助于有效引导供应链节点企业演化到稳定状态。研究表明:提高数字技术能力可以有效促使供应链节点企业向积极协同方向演化。数字技术能力和供应链节点企业违规行为的概率高于阈值时,政府主管部门更倾向于实施智慧监管策略。三方参与主体的初始意愿对各方策略行为演化的影响并不显著。

    2025年03期 v.16 13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 大规模刺激政策前中后期宏观杠杆率冲击的经济效应检验

    姜宏昊;刘达禹;

    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整个历史周期内,评估宏观杠杆率的冲击效应有助于提高政策的有效性。本文构建DSGE模型和TVP-SV-VAR模型,估计了宏观杠杆率冲击的基准效应以及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前中后期宏观杠杆率冲击效应的差异化特征。就平均水平而言,我国宏观杠杆率冲击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价格水平回升、投资消费增长以及资产价格脉冲式上涨;在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前中后期,宏观杠杆率的冲击效应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政策前和政策中,宏观杠杆率冲击可以促进产出、投资增长以及资产价格的脉冲式上涨,在施政后的消化期,则会造成经济增长、投资增长下降以及资产价格下行;在施政期间宏观杠杆率冲击会促进消费增长,在政策前和政策后则对消费增长产生抑制作用。本文认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关键在于时度效,在发挥政策效果的同时要避免政策后遗症,前瞻性做好政策实施和退出规划。

    2025年03期 v.16 153-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 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定向调控能提升金融体系韧性吗?——来自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溢出的新证据

    陈东晖;张骏;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中日益凸显的结构性问题,定向调控类货币政策工具已然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选择。本文基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溢出这一新颖视角,创新性地引入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方法测度我国金融体系韧性水平,进一步采用时变参数因子增广的向量自回归模型(TVP-FAVAR)分析考察了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定向调控对金融体系韧性的影响及其时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体系韧性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周期性。在资本市场剧烈波动时期和债券违约风险高企时期,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冲击更为敏感。外汇市场韧性在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及新冠疫情时期均出现大幅降低,而商品市场韧性水平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更为强烈。第二,结构性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体系及各金融子市场韧性的影响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但总体表现为正向影响,且各子市场的脉冲响应时变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对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主要体现在新冠疫情时期。对于外汇市场,结构性货币政策在市场韧性快速下降阶段表现出更强的调控效果。此外,结构性货币政策在维持商品市场稳定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金融稳定”效应,为我国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体系以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16 17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 下载本期数据